祝贺!王祉怡夺得羽毛球亚锦赛女单冠军
他所说的仁者体之存,知者用之发,是皆吾性之固有,而无内外之殊[45],就是讲这种关系的。
天地自然界之所以生生不息,是由生理决定的。那么,动物、植物也值得爱、值得尊重吗?这是西方传统哲学未曾提出过的问题。
情理是有情感内容的,同时也有理性形式,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。人的仁性的实现,就是同情心,爱人、爱物之心。人为天地立心是以天地以生物为心为前提的。这种情感难道用个人的私情能够解释吗? 有的同志认为,凡情感都是私人的、个人的,每个人的情感是不同的,更没有情理这回事。当然,人与其他生命特别是动、植物是不同的,人者万物之灵,天地之性人为贵。
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取得共识,我们就很难进行讨论了。但是,目的又是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,是在行为中起作用的。这同西方哲学有原则性区别。
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,也是由仁心来决定的。天固是理,但苍苍者亦是天,在上而有主宰者亦是天,各随他所说。四、公而仁,仁而万物一体 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学说,将孔子的仁学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,确立了仁的普遍性原则,体现了儒家的宇宙情怀。爱物则是自然层面,这是格物的一个重要方面,比如木材,是人类生活需要的,从这个意义上说,树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,但是,决不可任意砍伐,而是怀着爱物之心,伐之以时,做到无一物不被其泽,这才是格到极至处。
[4]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七。这是朱子最关心的问题。
总之,所以然有存在论的意义,即所以如此存在的原因或根据,它是本然的,即本来如此的,不是由人赋予的,但决不是与人无关的,人的存在也有其所以然之故,而人的理性能力就在于把握其所以然之故。[35] 这里所说的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是从情上说性、从爱上说仁的,也是浑沦而言仁的(关于爱人利物,以后还要讨论)。孝是家庭层面,要以孔子论孝为依据,考其何以为孝。心自是仁,仁即是心[29],仁者,人之本心也[30]。
这里所说的心,既有生的意思又有善的意思,二者是统一的,也就是说,天地生物是有目的性的。但是,归根到底,天地之生意是要人来实现的,善是要人来继的,没有人则无以见天地。生理说明自然界是有生命创造的有机整体,而不是机械论、因果论的物理世界。故天地鬼神不可知其心,而见其迹之在物者,则据其迹曰亏盈、曰变流、曰害福,其人则可知者,故直言其情曰好恶,故曰,其意深而言尽谨也。
[18] 这说明,在仁的学说中,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。只为后人趋着利便有弊,故孟子拔本塞源,不肯言利。
广义地说,情也是知觉,明道论知觉,主要不是从知识上说的,而是从生命情感上说的,因此他反对自私而用智,主张廓然而大公。动物有知,植物无知,人则是万物之灵。
[50] 总而言之,致知就是将心中之知推致到极处,并且推到万事万物,由知而进到行。[43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五。若能别尊卑上下之分,是我之礼。若能分别此事之是,此事之非,是我之智。这是对仁学的一次总结性发展。朱熹说:理者天之体,命者理之用,性是人之所受,情是性之用。
问题只在于,如何存养本心之仁?朱子认为,格物致知和敬以涵养都是不可缺少的。[11]《易童子问》卷一,《欧阳文忠全集》卷十,四部备要本。
这样,所以然与所当然是能得到统一的。[55] 爱是人心事,是仁的真实内容,但爱之施行是有对象的,朱子在这里区分了人与物。
盖天地之心,其德有四,曰元亨利贞而元无所不统,其运行焉,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。程颢所说的道理,主要是仁学,其所以说得好,是因为他将天人完全贯通了。
忠是政治社会层面,在古代社会,君臣关系是不可避免的,但所谓忠,并不是一味地吹捧,而是要匡救其恶,甚至仗节死义。才少有私欲蔽之,则便间断,发出来爱,便有不到处。[3]说体用,便只是一物。[3]《朱子语类》卷四十二。
致字有推出之意,致之为义,如以手推送之义。天地生物固然是善,对人而言是先验的或先在的,但只是潜在的,真正实现出来还须靠人的生命活动。
[63] 总之,人类不能没有利,利没有什么不好,但是要和义,即符合义的原则。这就意味着,人要完全地实现自己的人性,才能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使命,真正成为善。
[53] 牟宗三先生就是如此,见《心体与性体》之朱子部分,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。这是天即自然界生生不息,创造生命的意义所在,也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之所在。
仁是爱心的积极的、不可阻挡的及于人、及于物。万物一体是仁之量而非仁之体,仁之体在心中,仁之量则是无限的[64],正所谓其体廓然,亦无限量[65]。植物的生意也是天地自然界的生理的表现,植物本身是有生命规律的,因此需要格。[25]心,生道也,心乃生之道。
至于虎狼之仁,犲獭之祭,蜂蚁之义,却只通这些子,譬如一隙之光。善是好的意思、完善的意思,天地生物是向着一个完善的目的进行的,从这个意义上说,天地是有心的。
天地以生物为心,而人得之以为仁心,由此建立了天人合一论。仁者心之德,在我本有此理,公却是克己之极功,惟公然后能仁。
[10]《易童子问》卷一,《欧阳文忠全集》卷十,四部备要本。天是包括理和气、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,是生命整体。